王振义,男,1924年出生,江苏兴化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,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博士生导师,上海彩店宝彩票终身教授。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毕业后留广慈(现瑞金医院)医院工作。1952年参与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建设。先后担任内科住院医师、住院总医师和主治医师。曾任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、主任,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半农半读医专临床组组长,上海第二医学院基础部主任,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,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、中华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、《中华血液学杂志》副总编,现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。

从事血液内科学的教学、医疗和科研工作60余年。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,硕士研究生34人,其中一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一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和法国外籍科学院院士。

五十年代初开始,从事于血栓与止血的研究。在国内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,并发现轻型血友病,六十年代,首先发现中药生蒲黄有防治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。八十年代中期,在他领导下,与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合作,从生蒲黄中分离出四种有效成份,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果,并阐明了它们在防治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,因而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八十年代中期,所领导的研究组,在国内首先提纯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(vW因子),建立了检测该因子抗原、功能,以及甲型血友病携带者的方法,因而二次获卫生部科研乙级奖;该研究组还在国内首先提纯和检测抗凝蛋白(蛋白CS)、b血小板球蛋白、血小板第4因子,并首先发现和报道蛋白S缺乏症。1998年他以第3完成人获“血栓止血的检测和应用方法”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,以第5完成人获“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及其生长调节”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,2004年以第9完成人获“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”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八十年代中,国际上首次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,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,论文1988年发表在国际杂志《Blood》上,2000年已被引用1000次以上,该年获美国ISI引文经典奖,2000年美国Lichtman等教授编写的“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”一书中,该文被列为86篇标志性论文中的一篇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研究成果,在国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,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,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第五完成人),上海市科技功臣奖。在国外,获法国“1990年杰出医生”奖牌,魏克斯曼肿瘤研究基金会奖牌,1992年被评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1993年被授予法国荣誉骑士勋章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。1994年获美国凯特林癌症研究大奖。1996年获“求是”科技基金“突出科学家”奖,1997年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。1998年获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;2000年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学位。2003年获美国血液学会海姆魏克司曼奖。还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、上海市教育功臣、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,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特别荣誉奖、上海市医学荣誉奖;香港科技基金会奖2项,包括求是基金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等。2011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。

发表论文近330篇,主编著作5本,参编19本。与陈竺一起主编的“肿瘤得诱导分化和凋亡”一书(上海科技出版社)获国家出版一等奖。